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正文

开启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灭火的新纪元

时间:2020-12-05 16:11:55

2017年4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成立了国内首支直接隶属于航空护林局的特勤突击队,每年4-11月份,军事化管理、24小时战备,采取携带装备乘机巡护,发现小火就近机降或索滑降,直接实施扑救,火势较大时,扑打火头火线在火场附近滑降开设直升机机降点,为后续实施机降灭火做好准备和保障。

航空特勤突击队与普通的专业扑火队不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快速、机动、精干、多能,作为攻坚力量,到达关键位置,处置关键难题。因此对队员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业务素质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一名队员除了会常用灭火机具使用、维修等基础技能外,还须掌握索滑降、开辟机降场地、机降灭火、吊桶吊囊灭火、飞行安全和气象、话务通讯等方面的技能。

建队之初,这群小伙子面对航空护林近乎陌生的领域、多种全新装备和空地配合作战模式、快速形成战斗力的需求,将压力变动力,除了单位组织的日常理论培训外,队员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自发研究装备,初期装备没配齐,大家就轮着研用、试着拆装,确保对装备熟练使用、熟知性能、应急维修。过了装备关过飞行关,第一次乘机飞行就有三分之一的队员出现晕机反应,向经常飞行的观察员请教,得到的经验就是“多飞几次就好了”,面对哭笑不得的经验,队员们也只能照做,有机会就申请乘机。“无隔音的机舱、刺鼻的航油味、气流引起的颠簸、翻江倒海的五脏六腑……”每每提起初期晕机的难受劲儿,队员们的反应就是摇头和一句“那种感觉,只想开舱门直接跳下去”。过了飞行关过滑降关,索滑降是特勤突击队的特殊技战术,在面对进口的新型索滑降装备、高空作业的危险,队员们就从地面到滑降塔到直升机实战演练再到密林腹地,从轻装到全副武装一步一步的训练,多次实践,总结滑降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最安全规范的细节动作,不断熟练。就这样过关斩将的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从雏鹰成长为雄鹰。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这天下午13:39,突击队接到任务,“汗马自然保护区内发生雷击火,地面队员无法及时赶到,要求特勤突击队紧急乘机前往扑救”。12名队员迅速集合,13:51全副武装登机飞往火场。赶到火场后,根据火场情况紧急索降开辟机降场地、机降队员和装备,用时1小时45分,实现火场全面控制,在火灾初发最佳扑火时机,快速抵达火场实施扑救工作,避免了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

2019年7月11至13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接连3天发生6起雷电森林火,火情发生后突击队接到命令,14名队员乘机前往火场,用时11分钟完成滑降作业,开辟机降场地,凭借实战作业经验,奋战一夜将初发火扑灭。7月12日刚刚返回机场尚未休整好的队伍,又接到前往另外一处火场开辟机降场地和扑火作业的任务,14名队员再次从天而降,开场地、战火魔,奋战一夜扑灭火情。同样的场景7月13日再次上演......三天三夜辗转3处火场。飞行、索滑降、急行军、扑火、清理看守,他们用实际行动保卫着祖国北疆的绿色生态屏障。

从“拓荒者”到“杀手锏”,他们空降直击火场,开辟场地打通空运通道,建队至今已经累计参与扑救森林火灾40余起,其中单独处置火灾8起,滑降379人次,机降11人次,开设野外满足M-26重型直升机机降场地33个,形成的《航空特勤突击队管理规范》在森林防灭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队三年多,30名队员已经习惯了专属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家人也已习惯了他们的不到场和阶段性失联,听他们的交谈中回忆起某场火总是伴着这样那样的故事让他们和家人记忆深刻。“那场火正赶上我订婚,订婚宴准新郎不在场……”“那场火我记忆深刻,正赶上我姑娘出生,至今遗憾……”“那场火我差点挂树上,林子太密啦,裤子刮开了好几道口子……”“那年生日是在火场过的,半夜火控制住了,我们围坐一团唱生日歌,难忘……”“那场火我们连续干了20多个小时,打完上飞机就睡着啦,媒体还发了我们横七竖八睡觉的照片,还赚了不少人的泪水……”。

他们的生活与事业就这样被一个一个情节所串连,就这样与内蒙古大兴安岭这片林海紧紧系在一起。

谜画之塔

谜画之塔

其它 / 简体中文

谜画之塔 /

立即下载